
许志星安全配资网站
观点
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将带来岗位的系统性重构、组织形态的适应性转型与人力资本的价值重塑。要以发展、系统的眼光审视“任务”“能力”与“价值创造”的流动与重组。
人工智能时代,我们正在经历的并非简单的职业兴替,而是一场贯穿技术、组织与人力资本系统的工作范式变革。今年8月国务院印发的《关于深入实施“人工智能+”行动的意见》提出,要创造更加智能的工作方式,探索人机协同的新型组织架构和管理模式。
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将带来岗位的系统性重构、组织形态的适应性转型与人力资本的价值重塑,劳动者也需要确立新的发展坐标。
岗位的“创造性重塑”
“创造性破坏”理论深刻揭示了技术革命通过摧毁旧结构、催生新形态推动经济发展的动态过程。人工智能正以类似方式,对就业结构进行重塑。
一方面,人工智能技术能够对传统岗位进行赋能升级,推动岗位价值跃迁。“替代论”往往静态看待现有岗位,忽略了岗位实为一系列“任务”的集合。人工智能擅长处理重复性、规则化的常规任务,从而将劳动者从繁琐操作中解放出来,转向更需要人类智慧参与的判断性、创造性思考和复杂沟通等任务。例如,医生得以聚焦疑难诊断,律师专注于案情策略,会计师转向风险管控——这些不仅提升了工作效率,更推动岗位向价值链高端跃升,强化其智力密集与人文关怀的双重属性。
另一方面,人工智能的兴起也推动新岗位的出现。历次科技革命均伴随旧岗位的消退与新职业的兴起,人工智能时代亦然。据预测,数据分析师、人工智能系统架构师、自动化工程师等岗位需求将显著增加。更为重要的是,一批跨领域的新兴职业随之诞生,这些岗位普遍体现出“技能偏向型技术进步”特征,强调与人工智能形成互补的社会智能、高级认知与创新素养。
此外,人工智能的发展也意味着劳动力市场的优化,人工智能可以在劳动力短缺与高危领域实现补位,促进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。面对制造业、护理行业等领域出现的劳动力结构性短缺,人工智能与机器人可有效弥补人力不足,保障社会经济平稳运行。在采矿、消防、救援等高危作业中,人工智能系统能替代人工执行任务,极大降低安全风险。这不仅体现出技术对生产力的解放,更是对劳动者生命尊严的有力守护。在此意义上,人工智能已超越单纯的经济工具,成为支撑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性力量。
组织形态的适应性转型
技术形态决定组织形态。工业时代建立的科层制组织,以其标准化、专业化与可控性适应了规模化生产需求。然而,面对快速迭代、高强度创新、人机协同的人工智能时代,其刚性结构的弊端日益凸显,组织形态将随之发生“适应性演化”。在新型组织中,劳动者的范畴已从人类员工扩展至“人类—智能体”协同系统。组织架构不再是固化的金字塔结构,逐渐演变为由多元智能节点构成的、动态调节的任务网络。AI智能体作为“数字员工”,嵌入组织流程,承担信息处理、模型构建与决策支持等职能。不同于执行单一指令的传统软件,智能体能够理解语境、感知环境并自主实施任务序列。例如,营销智能体可实时追踪市场动态,生成内容初稿,交由人类专家进行创意深化。组织的基本单元因而从“人类团队”转向“人机混合小组”,组织边界趋于模糊,形成高度弹性的“无边界组织”。管理者的角色也随之转型,转变为目标制定者、规则设计者与团队赋能者,其核心职责是实现人智与机智的优势叠加与协同增效。
人机协同这种组织形态对组织管理提出了全新要求。管理者需要面对文化融合、信任校准与绩效重构等新课题。首先,管理者需要培育“人机共生”文化,化解员工对技术的焦虑,树立“AI即伙伴”的认知。其次,需建立“校准型信任”——既不盲目依赖,也不无故排斥,而是基于对AI能力与局限性的理性认知。绩效评估体系也需重塑,从简单考核工作时长与产出数量,转向评价员工在人机协作中处理复杂问题的能力、创造的价值与战略思维水平。
人力资本的价值重构
随着工作范式的深刻变革,压力与机遇将落在每一位劳动者身上。确立其在人工智能时代的新坐标,有赖于对人力资本实施战略性且持续的投入。传统的“学习—工作—退休”线性生涯模式将逐步让位于“学习—工作—再学习—再工作”的韧性发展路径。劳动者需建立起不断迭代知识结构、适应角色变化的意识和能力。未来劳动力的核心竞争力,将愈发体现为机器难以模拟的“人性特质”,包括批判性思维、复杂问题解决能力、创造潜能、共情能力与社会协作素养等。在人工智能参与决策的背景下,人类还需承担最终的伦理判断与价值权衡。普及人工智能素养,理解其能力边界与协作逻辑,应成为国民教育与职业培训的核心内容。政府、高校与企业应共同构筑响应敏捷、机会公平的终身职业教育体系,为全民技能提升提供制度性支撑。
需要强调的是,技术发展路径存在不确定性,市场力量可能偏好高回报但高就业冲击的应用方向。因此,公共政策应发挥双重功能:一方面,编织牢固的社会安全网,设立转型扶持计划,为受影响的劳动者提供缓冲与再就业援助;另一方面,通过研发投入、税收优惠等政策工具,引导科技创新向社会效益显著、能够创造高质量就业岗位的领域发展,如医疗卫生、绿色能源、教育服务等。
综上,人工智能时代的工作范式变革,实为一场深刻的生产关系调适。它促使我们超越对“岗位”的静态认知,以发展、系统的眼光审视“任务”“能力”与“价值创造”的流动与重组。在此过程中,劳动者的新坐标不应由技术界定,而应源于人类的自觉认知与主动塑造。在人工智能时代,人类的深层能力——思考、创造、关怀与选择等才是劳动者所需要的核心能力,也是人力资本的价值基础。
(作者单位:北京师范大学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)安全配资网站
辉煌优配官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