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人民网记者 刘海天配资炒股首选平台
近日,亚太媒体记者团来到大凉山。在昭觉县三河村,乡村振兴带来的巨大变化,给他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。
新居带来美好,奖状照亮前程

记者们在吉木子洛家旧址围坐烤火。实习生 张雨欣摄
告别旧村,顺着石阶前行,记者团成员见到一排排崭新漂亮的新式民居。在一户标着“洁美家庭”的房子前边,户主吉好也求笑迎宾客。他感慨着介绍:“以前外面下大雨,屋里就下小雨,日子特别艰难。”现在,一家人住进了坚固明亮的新居。吉好也求指着家中的桌椅柜床等说道:“这些家具几乎都有政策补贴。”而这个客厅里,最引人注目的是贴满墙的奖状。吉好也求的五个孩子都在脱贫攻坚期间解决了上学难题。其中,两个孩子在成都读大学,其余孩子则在西昌等地就读。这面奖状墙,默默记录着孩子们从深山走向城市的足迹。
老挝记者泰西蒙•古塔麦特里问道:“从山里走出去的孩子,能否适应城镇的学习?能力会不会落后?”镇上一位干部的回答坚定而自豪:“这些孩子适应力反而更强,他们接受的教育和城里孩子完全一样。去年这个村有85个孩子考上本科,更有不少学生毕业后选择回到家乡建设凉山。”大凉山的孩子们,向着阳光奋力生长,曾经困于贫瘠山地的他们,正以教育的翅膀飞越群山,又带着希望飞回故土。三河村的蜕变,不仅写在崭新的房屋和设施上,更写在一张张奖状与一代人的命运里。

镇上干部和吉好也求在回答记者们的问题。实习生 张雨欣摄
童声融汇四海,香皂传递真情
“叔叔好!”“阿姨好!”记者们在幼儿园门口刚下车,迎面就传来了一阵清脆稚嫩的呼喊声。昭美社区幼儿园的孩子们正用他们的热情迎接这群来访的外国客人。这些来自大凉山、有些曾经生活在“悬崖村”的彝族孩子,在这座宽敞明亮的现代化幼儿园里,快乐地成长着。

昭美幼儿园小朋友和记者们打招呼。实习生 张雨欣摄
教室里,身着彝族传统服饰的孩子们如同跃动的火焰,让整个空间充满民族风情与蓬勃朝气。最特别的,当属角落里的“快乐学普驿站”——这里经常会有小播报员坐在话筒前,用普通话朗诵诗歌、讲述故事。

昭美幼儿园小播报员在朗诵小故事。实习生 张雨欣摄
当尼泊尔记者弯腰与孩子们交流时,一个孩子用彝语说出“zi mogeni”(吉祥如意)。在记者好奇的追问下,孩子们争先恐后地当起了“小老师”,现场教外国记者们学起了彝语发音,清脆的笑声在教室里回荡。这份跨越山海的文化交流,成为一幅温馨动人的画面。

尼泊尔记者克里斯纳哈里•凯西在和孩子们学习彝语。实习生 张雨欣摄
临别时刻,孩子们捧着手工制作的精致礼盒,向来自亚太各国的记者们跑来。打开盒盖,里面是造型可爱的手工香皂。这些凝聚着童真与创意的小礼物,让每位来访者都感受到了一份超越物质价值的温暖。

东帝汶记者菲洛梅诺·马丁斯与送礼物的孩子自拍合照。实习生 张雨欣摄
参观采访过程中,外国记者们用到最多的词就是“good”,当地人说得最多的词则是“瓦吉瓦(彝语‘好极了’之意)”。岁月无声,但光阴已经飞快流转;凉山有情配资炒股首选平台,让希望在此深深扎根。外国记者们见证了大凉山里幸福的生活,但这里的幸福才刚刚开始。(实习生张雨欣参与采写)
辉煌优配官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